530小说>穿越重生>技艺天王>第二百三十七节 革新什么呢?
‘天人合一‘这种老庄思想。

同时,个人形体在自然中被慢慢忘却,文人们融入一种更加广袤的感动中,开始追求‘道’,追寻精神。

通俗来说,就是中华家的文人由最开始的写实,聚焦到于精气神层面,精神修炼好了,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古人言‘画分三科’。三科分别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画的是人类社会体系。

山水画,画的是人与自然。

花鸟画则是各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命。三者结合,便涵盖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考。”

说得好有道理!

秦淮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解释中还穿插着专业知识与理念,原本枯燥的讲课,在秦淮的娓娓道来下变得津津有味了起来。

“再看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为了生存,古希腊人不得不克服恶劣的自然,因此,他们与自然对抗,憎恨自然,故而他们并不以自然为美,而是以人为美,如此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势就是精确的素描。”

秦淮敲了敲黑板,在希腊下面写上了素描,个人形体几个字。

在中华下方则写下了精气神,天人合一七个字。

“我们的艺术,由写实发展到忽略人的存在,以精气神驾驭笔墨,完全是超前的发展。”

“不信你们把目光转向西方,十四世纪,当西方从草原游牧安定下来后,印象派抛弃精致的素描写实,开始走模糊路线。

野兽派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而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我们一惯使用的平面化构图、使得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

至于毕加索,后期的画作有很多线条都类似书法线条,因为他临摹过齐白石的画作。

还有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直接把曾经的斑斓的西方色彩减成了三种。

纵观西方艺术高速发展期,就是基于生活安定,游牧理念逐渐改变成安居观念,从而导致艺术发展的时期。

但他们现在所发展的,其实我们早就发展两千年了。因为我们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安定,故而西方近现代派系,在我们的古画中都能找到影子。

毕加索越来越注重线条勾勒,黑色的线条与书法笔画异曲同工之妙。

蒙德里安的画作,直接将画布涂成不同颜色的小格子,颜色只有三种,采用对比来渲染感情。

然而我们很早以前就开始玩类似的极简模式,譬如由色彩斑斓的写工笔画,转为使用黑墨与白纸。黑与白,就是囊括世间一切的究极对比。

当西方开始发掘表现人物的感情、神韵、气质时,我们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就针对人物画提出“神形论”,树立注重体现人物精气神的绘画标准。精气神是中国画的精髓,不能丢啊!”

秦淮叹息了一声:

“如今,许多画家嘴里嚷嚷着革新国画,然而却是邯郸学步。

西方的没学成,国画笔墨中蕴含的骨气、神韵、丘壑、品德修养亦荡然无存,变成了四不像的群魔乱舞。这种革新,不要也罢!”

学生们一身的鸡皮疙瘩,秦淮真的敢说啊。

就不怕被某些人带节奏吗?

然而秦淮好像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淡定安然:

“相比于西方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国画十分含蓄,门槛颇高,如果说西方绘画可以一见钟情,那么国家则是日久生情,越品越有意境。

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西方绘画日渐难懂,不正是国画曾经走过的发展规矩吗?”

“好像真的是这样!”

台下的学生眼前一亮,秦淮的这个理论,貌似无可辩驳。

翻开艺术史,便会发现,西方艺术发展直到十四世纪还停滞不前。

当他们征服了自然,开始安定之后,才开始文艺复兴。

而他们由写实具象走向抽象、走向把个体融入自然……这一条路,中华家早已走了整整两千年。

所以到底要革新什么呢?

“当然,学一些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立体构图还是可以的,中华民族一向包容。

但要说用西方的艺术理念改革国画,把国画的精髓改得面目全非,抱歉,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秦淮观点鲜明,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生活的年代和一百年前截然不同,故而态度也与前人天差地别。

就好像曾经伏尔泰在著作中写道: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体系。

然而伏尔泰之后,西方迅速崛起,中华没落,这套政体在其它思想家的著作中就成了最黑暗的体系,被贬得一文不值。

同理,今天有人自豪的说:联合国报告书最薄的一本就是中国的。

这是自豪自信。

但一百年前,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废除汉字,只有使用英文才能救国。

拳头即是真理这句话完全正确。

秦淮回头看了一眼黑板,他要讲的东西都差不多了。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各位,文化自信不能丢,当然我不是让你们一味膨胀,我希望我们都能自信,且眼界无穷世界宽,去学习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

但是,请记得保管好我们自己的文化。

爱默生曾经在《论艺术》一书中说过:‘尽管我们要到全世界寻找美,但你必须身上带着美,否则你就找不到美。’

所以不管未来你们将走到哪个国度,走到世界的哪一座山,你们‘身上带着的美’其实就是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七节 革新什么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