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九十二章 组织架构 治民还需先治吏 1
,是“劳心者治人”,这使得报名者趋之若鹜,足有上千人。但能满足身、言、书三个条件的却不多,首先文字这一条就淘汰了一大半人,此时的人们文盲居多,识字的十分难得。所以第一次的事务官公开选拔卡的并不严格,只要粗通文墨,说话还算利索,没有长得太奇形怪状的基本都可以被录取。但即便录用要求已经放松了,最终入选的事务官也只有不到二百人,加上原有的几十名管理者,堪堪够几个部门和两个分社搭起一个架子来,这样至少各条线上都能正常运转起来,剩下的缺口则可以留待后续调整补充。

“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吏部已经选了二百八十三名事务官,这是名单以及各人特长、履历。”叶承将这几日忙碌成果--厚厚的一沓事务官选用材料送来给张镝过目。

“嗯,各部门的人员分配都定好了吗?”

“定好了,名单后附有分部清册。”

“吏部六十一人,户部五十五人,刑部……咦!为何各部人数这么悬殊?礼部只有八人?”

“禀官人,各部确实不太平均,除了公务有繁简,更重要的是应募者争相报吏部、户部等实权部门,听闻礼部是要办学校、推行教化,很多人认为是做教书先生,不愿意去。”

“岂有此理!事务官是要办事的,还真以为是当老爷来了?记住!吏部用人务必要把规矩立起来,想来作威作福的,白吃干饭的,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统统都不要。先把这些人试用着,严加督查,该退的退、该罚的罚、该抓的抓,我看至少剔除掉一半,才能收一收他们的侥幸之心。”

“官人说的有理,职下明白!”叶承难得见张镝板着脸训话,自然也看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第一次招收事务官时间太紧,难免鱼目混珠,确实不可放任自流。

“二郎不必拘束,我倒不是训你,只是吏治关乎民心、关乎事业成败,不得不慎啊!这第一步一定要走好,我宁可官不聊生,也不要让一帮坏官僚搅得民不聊生!”治民先治吏,古往今来,吏治都是一个顽疾,反反复复,张镝也觉得忧心,所以八部之中首先关切的就是吏部。

这个时代的人有很重的官本位思想,读书人都追求学而优则仕,其实连张镝本人也没能免俗,十年寒窗才换来做官的资格。只不过现在大宋朝的官场风气实在是坏透了,文官庸碌迂腐,武官畏敌如虎,同时又无一例外的自私贪婪。这样的环境里无才又无德的货色掌握权力,真正的忠勇才智之人却往往被埋没。张镝的父亲张秀山老先生当年也做过几任小官,就是与这样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才愤而辞官归乡的。大宋厚待士大夫,用优越的待遇养着他们,却养出来一群没用的猪和另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紧要关头却几乎没人能为这个国家担起责任。

张镝绝不希望手底下的事务官也变成那样蠹国害民的赃官污吏,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好防范。官吏的好坏并不能完全指望个人的良知约束,哪怕都选择道德模范来当官也难免会受到权利和yù_wàng的侵蚀。所以张镝倾向于从制度上来约束事务官的行为,但制度也并不是拍脑袋就能决策出来的,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长期的改革与适应。所以张镝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几个方向性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唯才是举、因才施用。这是从事务官的选拔任用角度出发,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参与应选,不需要花团锦簇的文章,只要能胜任某一块工作,中选者根据特长从事不同的岗位,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中兴社各个部门能让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第二个原则是不重出身,只重实绩。中兴社的事务官没有“官”和“吏”两种人天差地别的地位分化,只要有能力,不论何种职位,都给予相同的机会。不因出身寒微而一辈子沉沦下僚,也不存在血统尊贵而骤得高位。升迁和重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实干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优胜劣汰,厚赏重罚。事务官不应该是终身的甚至代代相传的铁饭碗,必须是能者进劣者退,以德、能、勤、绩、廉为标准,对于立下功劳、做出成绩之人不吝厚赏,对于无才无德、贪渎不法之徒则课以重责,逐出队伍,甚至罚为苦役。如此才能奖掖先进,激励后进。

张镝的用人原则将会由吏部整合出台为细化的制度,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再好的笼子也会留有空隙,张镝也没办法堵住所有的漏洞,但可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流求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地方,就像一张白纸,正适宜张镝去试验、去革新,去匹配最佳的发展模式。

三个用人原则中,第一和第三个或许还不是很大的创举,开明一些的君主往往也能做到。但第二点就难能可贵了,意在打破门第、打破血统,体现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历朝历代的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王侯将相与普通人从生下来起就有天然的鸿沟。张镝希望弥平这样的鸿沟,让每个勤劳奋进的人都看到希望。如此才能保证中兴社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状态提示:第九十二章 组织架构 治民还需先治吏 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