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平淡为官>247.国家的变革
见范仲淹发出如此感慨,立刻从自己的位子上站了起来,对范仲淹躬身说道:“希文先生万万不可如此说,小子末学新晋,怎可善动国政,此次让永叔拜见各位贤士大夫,引于欧阳府上,也是希望各位能够指出晚辈新法之中的谬误,以免将来陛下问政之时出现太大的问题,施行之后霍乱国家,拜托各位了。”

“岂弟,君子,当仁不让,陛下既然决定让你参加新法变革,升你为门下侍郎,便是看重你的才华和品性,你切不可妄自菲薄,这既是辜负了自己的一生所学,也是辜负了陛下的一番厚望。”一旁的陈执中对着徐清说道,口吻之中就像是一位严师在教导学生一般,徐清听了之后倒也不抵触,只觉得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便拱手应是。

此时一旁的韩琦开口说道:“岂弟,昭誉先生说得对啊,汝之才华,我在秦凤路时便已经知晓,本想把你留在秦凤,造福当地百姓,也顺便让你远离朝堂之上的阴谋诡计,可真金终究是真金,即便是在西北蛮荒之地,也会在这汴京大放异彩,当今皇帝乃是圣明天子,既然选择任用你,那便是相信你,岂弟只管大胆放手改革便是,若是遇到什么困难,我等皆是国之志士,同舟共济便是了。”

韩琦之所以会如此说,倒并不是说韩琦真的有那么大度,自己和范仲淹等人的新法要被徐清的新法取代了还能够这么大度的说要帮徐清,因为通过徐清的表述,他们能够听得出来,徐清的改革跟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范仲淹等人要做的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对于勋贵们的财富进行整理,然后重新纳入税收系统之中,而徐清的改革,则是把重点放在了针对商业和工业的改革,这两者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赵祯要启用徐清会如此果断的原因。

就是因为徐清的改革并不会动摇已经施行了半年的范仲淹新政,而只是另外开辟出一条道路来进行摸索而已,所以韩琦等人对此也只是感到惊叹,并不会将徐清视若仇敌,此中原因,便是如此了。

“韩大人所言,下官谨记于心。”听到韩琦那么说,再看看在场之人的表情,并没有什么记恨的样子,徐清便也放心了,这些人都是历史留名之人,也是正直廉洁之辈,徐清并不想跟他们结下仇怨,现在再一想自己还能够跟他们齐名,并且还能一同参与进改变国家的变革之中,徐清的心中也是一阵的激动。

“可别再叫下官了,再过一段时间,你可就跟我们平齐了。”韩琦笑着说道,一旁的夏竦、陈执中等人也纷纷笑了起来,只有徐清一个人脸色有些迷糊,自己过几天就算正式成为了门下侍郎,其品阶也只是在从四品而已,与秦凤路安抚使一职并无太大差别,而韩琦可是位居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兵马,两者在地位上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怎么能不叫下官了呢。

一旁的欧阳修见徐清脸上尽是茫然,不由对他说道:“岂弟之位,不在门下侍郎,而在三司使,陛下让岂弟担任门下侍郎一职,只是过渡而已,不出三月,岂弟必当德担此位。”

韩琦口中的三司使,也可称之为财相、计相,其所谓三司,乃是指度支、户部与盐铁,三司使则是这三者之上的长官,拥有全国的财政大权,地位仅次于参知政事,属于副宰相这一级别,在宋朝拥有十分庞大的权利,听欧阳修说自己将要成为三司使,徐清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能在中枢为官已是一步登天了,这三个月之内担任计相,负责全国财政,要不是说话的人是欧阳修,徐清绝对把他当做笑话去听。

可真的让自己当计相,掌管全国的财政大权,徐清觉得自己实在是有些不太行,他在秦凤路时,只是单单管理一路的财政,就能忙的焦头烂额,连续好几天不睡觉,尤其是在农忙时节,田税刚刚上缴的时候,更是通宵达旦处理库存、田赋的表格,要是让自己来管理全国的财政,徐清真怕自己活不过四十岁。

不过,面对计相这个位置,徐清也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参与改革的位置了,他的改革,前期就主要集中在对于商业和工业的改革上了,而这两项的改革,都需要三司使来配合处理才能够尽快的达到徐清所想要的效果,而若是自己能够担任三司使,便能直接把自己的意志传递到大宋各个州郡之上,其改革的力度势必会加快很多,所以若是皇帝真的要让自己来当这个三司使,徐清试想,自己是绝对不会拒绝这个位置的。

他也有自己的野望,只不过深藏于心没有外露罢了,只要时机成熟,谁不想登上一个更大的舞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呢,更何况他是来自未来只来,更加清楚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什么东西,若是能把全国财政大权交在自己的手上,那么徐清可以肯定,自己一定能够将这个国家打造的比历史上还要富有。

接下来的时间里,徐清便跟众人一起探讨起改革的进程来,一方面是让徐清丰富对于改革的认识,另外一方面也是让徐清清楚各个地方的特色,大宋虽然相比汉唐要小许多,可其领土面积也有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左右,与现代的印度不相上下,放在古代,绝对称得上大国了,州郡数百,东南西北跨度非常的大,各地的民风民俗也不尽相同,改革的时候就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井井有条的讲给徐清听,让他知道其中的厉害,徐清则把这些东西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状态提示:247.国家的变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