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玄幻奇幻>王牌秘书>乌纱帽(3)
》杂志的主编是我的朋友,他让我帮他们组织稿件。万科长,你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有兴趣的话——”

他们正说着,一位市委副秘书长进来了。

“哟,苏主任来了。”

“你好你好,秘书长好。”市委大院好像有六、七位副秘书长,苏建勇竟然没想起来眼前这位姓什么。

好在,这位副秘书长并未察觉,他在万子强的桌子上放了一份文件就走了。“苏主任你坐,我不陪你了。”

“好的,不客气。”

然后,苏建勇继续与万子强的话题:“万科长,你手头有文章的话,我可以马上给你安排发表。”

万子强:“我的文章都是领导讲话之类的官样文章,恐怕用不上啊。”

苏建勇:“不过,你可以稍微加工一下,让官样文章变成理论文章,或者工作体会交流之类的,也可以啊。”

万子强:“这个——那好,我有空再整理一下。或许,其他同事如果有合适的文章,都可以用吧?”

苏建勇:“没问题,你推荐的都可以安排。”

其实,苏建勇今天来见万子强,根本目的就是想搞一下“火力侦察”,试探万子强的反应。谈到这里,他并未发现万子强有什么反常的言语,心想,这说明自己目前是安全的,亦或万子强写那个调查报告,并不是针对他苏建勇的。

于是,苏建勇也没兴趣再在这里浪费时间,就说:“万科长,就这样说好了啊,我等你的文章。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这本杂志送给你了,拜拜。”

“好的,不送了,再见。”

……

苏建勇走后,万子强心里纳闷:他来这里就是为了向我约稿?向我推荐“秘书帮”?

想着想着,万子强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很快找到了“秘书帮”。他先是在网上搜索了这款软件的用途和功能,然后试着下载了。接着,他就在手机里输入了一个问题:面对诱惑怎样保持自制?

答案立即显示出来——

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陷阱,其中最为可怕的是自掘的陷阱:贪婪。因为贪婪,人们会忽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去满足yù_wàng,结果常常使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东南亚一带,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很是别致。当地人用一种木箱子,将一些美味水果放在里面做诱饵,箱子上面开了一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了,但大多数猴子不愿丢掉手中的水果,以致很容易就被猎人抓住了。人们可能会笑猴子真傻,但是人们又何曾想到,自己有时的行为就与这些猴子一样。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人们可能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名誉,而自己却不自知……

万子强觉得这一条答案有点小意思,但还嫌说教味太浓。于是,他又输入了一个问题:怎样应对“两难”问题的话语圈套?

答案很快就来了——

“两个至爱亲人同时落水,你先救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看似两难的问题,其实都是话语圈套,稍不留神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化解这类圈套呢?

回避正题。巧妙地避开问题中的确指性内容,让人感觉到你没有拒绝的意思,但又不是他期望中的答案。如:项羽称霸后,想杀刘邦,以绝后患。范增设计了一个话语圈套,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如果他说不愿意,你就说他抗命不尊”。于是,待刘邦来了,项羽拍案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唯命是听,一切行动服从陛下指挥。”项羽从刘邦的话语中找不到借口,只好放弃了杀他的计划。

假装糊涂。两难问题中有一种复杂问语,是指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都会落入圈套。如:华盛顿的马被一位邻居盗走了,后来在警察帮助下找到了,但是邻居却不承认那是华盛顿的马,坚持说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在心里设计了一个话语圈套,他用双手将马的两眼蒙住说:“既然你说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邻居回答说是“右眼”。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上移开,证明马的右眼没问题。邻居立即改口说“是左眼”。于是,华盛顿又把手从马的左眼上移开,让大家看到马的左眼也是健康的。结果,警察抓走了邻居,将马还给了华盛顿。在这个例子中,华盛顿利用思维定势,让邻居受“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这一问题的暗示,认定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沉锚效应”。因此,对这类问题,不能直接回答,只能反问对方,或者假装糊涂。

以牙还牙。假如别人故意用两难问题向你发难,你不必费心思回避或者装糊涂,而是可以采用与他相似的问题进行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承受自己设计的圈套。如:一个乡间无赖,在十字路口挡住一个过路的姑娘说,“你猜,我是要往东走还是要往西走?猜中了就让你过去。”姑娘急中生智地说:“你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要是答对了,我才会回答你的问题。”无赖很自信,就当即同意。姑娘掏出手绢来揉成一团,问道:“你猜,


状态提示:乌纱帽(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