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风雨大宋>第62章 心累

看着水流不息,苏颂道“这水车能出多少水?一日夜可浇多少地?”

狄都头道“回主事,我们算过了,水车里出来的水,一个时辰有三百五十担,一个白天十二个时辰可浇三wЩw.若是两头毛驴轮换,昼夜不停,二十四个时辰可浇五亩地。”

晚上的效率总是低一些,所以一日夜加起来只有五亩。苏颂粗略算了一下,一户有地三十亩,如果有一眼这样的井,一具水车,五六天的时间就可以浇一遍。只要浇得及时,可以抗过旱灾。当然今年的旱灾并不严重,并不是所有的地都要浇,还要轻松些。不过驴骡这种牲畜,可不是家家都有的。

想了想,苏颂又问“如果不用驴骡,用人力来推,一天能浇多少地?”

狄都头道“那怕是要减半,一日夜只能浇三四亩了。”

苏颂点点头,又仔细看了看水车的结构,对杜中宵道“这水车制起来并不难,如果营田务各村都建起来,便就不惧旱灾。今年旱情不重,可以先建一些,后面慢慢补起来。”

杜中宵指着铁链道“制起来是不难,只是用铁不少。”

关键还是铁。这个时代铁依然缺得厉害,平常乡村里连铁制农具都没有普及,更何况用铁这么多的水车呢。一斤铁就算二十文,链条因为是锻造的,用的是好铁,还要更贵一些,水车也不便宜,光用铁就要五六贯了。加上木材,加上人工,一台水车怎么也要二十贯,户户推广成本可不低。如果再加上配套的小毛驴,哪怕是营田务,推广起来一时也能难度。

见苏颂不说话,杜中宵道“现在这水车只能救急用,在合适的地方建造,想让所有的田地都浇上水,非一时一日之功。我们可让铁匠铺先打造一些,选村子装起来,浇些好地。真遇到旱灾了,好地能够浇上水,不至于断了口粮。”

苏颂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办法。想让灾年跟正常年景一样收成,需要的成本就太高了,只要不断了收成,饿不死人,扛过去灾荒就可以了。现在农业通常的算法,三分收成,一分田赋租税,一分种田的人自己消耗,一分储蓄。也就是三年正常收成,可以扛一次颗粒无收的天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租税过重,农民负担沉重,要出问题了。

农民耕种多少土地才可以生存下去,便是这样推算出来。以客户来说,比如五口之家,自己没有一点土地,全是租来。田税是十分之一,即亩收一石,田税一斗。剩下的收成与地主平分,一亩地自己可以得四斗,十亩地可得四石。那么种五十亩地,一家收成二十石,堪堪够生活,就没有抵抗灾荒的能力。所以官府的赋税差役,不能让客户负担,不然就会出现逃亡。

营田务是平均分配土地,全是主户,没有客户。一亩地收一石,三十亩收三十石,交税三石,还剩下二十七石。除了足够五口之家的粮食,还有储蓄,能够抵抗灾荒。水利设施建设得好了,亩收就不只是一石,可以达到两石,就是小康之家了。这是以旱地来算,再算上其中有十亩的水田,又可多出来一二十石,生活就比较富裕,能够负担基础建设。

青台镇附近这五个营的模范村庄,就是按照这样划分的。其他的桑园、果园,算是农户的福利,让他们除了吃饱穿暖,还能够手中有钱,支撑商业的发展。

规划是这样规划的,看起来很美好。不过纤夫们实在不会种地,现在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但是地里的庄稼管得不好,就连预计中的十亩水田,大多数村庄都不见影子,水利设施一片空白。

又能够怎么办呢?让他们修路开渠,下面村里的指挥使和都头已经换了一半,进度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再压下去,只怕基层的官吏就没有人做了,杜中宵又没有人顶上,工程进度只能慢了下来。

人力有时而穷,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制造这种水车,便就是补救措施的一种,通过多种办法,让农田基础设施尽快完善起来。这一带做得好了,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就如这个村子,狄都头算是个肯干能干的了,水车建在他们的村里,很是出了力。挖井的时候,他找了几个壮汗,一日就把井挖好了。但水车建好,却没有迅速推广使用的想法,而是立在这里,作为运判官人的政绩,披红挂绿,专门给人看。

外面田里的禾苗都已经蔫了,杜中宵看在眼里,急得不行。如果这是自己的地,如果自己得到了这浇水的工具,一定会挖好多眼井出来。水车是能拆能装的,无非是这里拆了装那里,尽快把田里的庄稼浇一遍,保住秋后的收成。

可这些种地的纤夫不急,田里的庄稼就没有去看过几次,日日晒太阳聊天,潇洒得不行。他们习惯了领钱粮的生活,到日发米,田里的庄稼根本就不上心。

看着围着的村民兴高采烈的样子,看热闹看得开心,一点都不在意这水车实际的意义,杜中宵只能心里叹气。田好开,但让这些人成为真正的农民,还需要漫长的时光。非要收了庄稼,有人家多,有的人家少,起了攀比之心,才会认真种起地来。等到过几年,有的人家日子宽裕了,盖新房买新衣,别人家看着眼红,才知道要仔细伺候地里的庄稼。

杜中宵实在等不起,他在营田务能干几年?打下底子,还不知道第几任才能收获果实。

这些日子,杜中宵经常到下面的村子里巡视,到地里看地种得怎么样,越看越


状态提示:第62章 心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