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子系不敢开口,那不是由得太子系发挥吗?再这么下省下辖,他依旧要变成户部之中书省分部了。九皇子就着急,但是急也没用,还得保持风度。

当然,新设衙门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如果还搞成户部中书省分部,太宗皇帝也不会满意的。而且,林如海既然都下决心不抓海贸这块的利益了,自然也不会去担这个名分。树大招风,未见得是好事,林家所求,不过是太子顺利登基,家族平安而已。

于是林如海举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既是海贸衙门由中书省下辖,则海贸大臣应当由吏部另举,皇上定夺更为合适。微臣觉得翰林院侍读贺文实大人为官清廉,品行正直,学识丰富,且出身泉州,熟悉海贸,适合担当海贸衙门主职。”

林如海此言一出,百官震惊。这是林如海要将已经吃到嘴里的海贸大肥肉吐出来?

但是转念一想,百官也明白了,在百官被太宗皇帝当众打脸之后,林如海再吐出到嘴的肥肉,那是多么大公无私?林大人是不会吃亏的,经此一役,林大人只会越发得太宗皇帝器重。

老狐狸的意思就是他挖了个坑把人埋了,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说我是个好人,你都找不到话反驳。人家的手段光明正大了。

又说林如海举荐的贺文实这个人,还真合适识能力不缺;但是贺文实乃是寒门士子,虽然入了翰林,也做到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但是在京城的根基浅,以前一直不大受重视。也是因此,贺文实之前从来没有被谁拉拢过,是真正的清流。

贺文实时来运转要从被林如海借调到户部整理新账目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林如海从翰林院、御史台借的都是些在本部院不大受重视的边缘人才;这些人才卯足了劲想搏一条出路。

后来结果,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就是这帮人统计户部旧账的时候,把勋贵人家欠这朝廷巨款的事情捅上了大朝会。

虽然清积欠的结果很美好,但是过程还是有很多艰难阻碍的,当然,参与清积欠的众官员也都立了功。除了林如海功劳最大,率先还银的贾敬、贾赦等人记了功劳外,贺文实的功劳也相当数得上。

照道理说,立功当赏。但是贺文实就尴尬在他的职位引不起吏部尚书或者太宗皇帝注意,他又无关系人脉替他保举说话。

再一个,清积欠得罪的人家实在太多了,林如海作为仕宦之家,太子妻弟,妻女出个门,黛玉还受刁难呢。贺文实一贫民士子,得罪了许多人,谋哪里的缺都有阻力,所以功劳是有,但是依旧在翰林院做个尴尬人。

太宗皇帝对林如海这个提议也是满意的,证明林如海大公无私啊,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想霸着海贸这块肥肉不放啊。就算有人要说贺文实也是林如海一系的官员,都没人信。

林如海和贺文实,也就贺文实借入户部的时候共事过一段时间,两人的师承、派系不搭边儿,实打实的林如海入京之后两人才认识的。林如海统共进京三个多月,能有什么私交?举荐这个人,除了觉得此人合适,都想不出别的理由。

太宗皇帝对贺文实是有印象的,只不过做天子的日理万机,平时也轻易想不到他一个从五品的侍读上来,林如海在大朝会上一提,就不同了。太宗听了林如海的提议,点头道:“此人我倒记得,确有几分才干。”

然后太宗又问吏部尚书,贺文实此人如何。

太宗都说贺文实确有几分才干了,今日朝会的氛围又这样,吏部尚书还能怎么说,就实话实说:“回皇上,臣以为,贺大人论才干堪任此职,但贺大人此时官居从五品。若海贸衙门设在中书省下单列,海贸大臣至少得是正二品的官职,贺大人若从从五品直升至正二品,恐难服众。”

本来么,吏部尚书此言有理,但是贺文实掌管海贸衙门,总比全是户部过去的人好吧,因此九皇子一系的态度微妙,吏部尚书这话居然附和的人不多。

这时候,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任人唯才,倒不必拘于品阶。况且,现在只有一个设立海贸衙门的设想,具体官职官阶尚未拟出来。待得官职官阶定下之后,再看贺大人适合安置在哪个职位,更为妥当。”

太宗皇帝点头道:“如此,吏部先拟出海贸衙门的官职、官阶,此事容后再议。”

其实,新设衙门这样的大事,都是先各方利益争夺完成了,再草拟章程、品阶,最后试行。也就是说,这次大朝会之后,海贸上的大饼瓜分完了。贺文实成为最大赢家,简直是躺赢;户部收获颇丰,九皇子么,损失惨重。

次日,九皇子去长康宫请安,都没敢和小钟妃密谈太久。毕竟,昨日大朝会上天子先试探、后发怒的事,证明太宗皇帝对儿子和臣子都起了疑心。加上昨日朝会上,九皇子系的司马昭之心暴露无遗,最近太宗皇帝那边大约会格外注意九皇子和长康宫的动静。

这种时候,九皇子母子若是密谈太久,岂不是向太宗皇帝自首吗?

当然,毕竟是在长康宫里,九皇子母子两个也不是一点儿单独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在九皇子留在小钟妃宫里用膳的时候,九皇子道:“母妃,我们的计划被人提前泄露了,林如海递到父皇面前的方案,和我们的方案是一样的。”

九皇子是聪明人,聪明人有时候会有一个通病,觉得世人都比自


状态提示:第六十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