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三国蜀汉打工人>第146章 沔南冠冕
被抓捕的消息,还在思考如何营救,就收到了他们已经被左将军定罪的消息。不仅如此,还被定为贪腐罪。

杨吉一个人被抓不是大事,问题是他的这个罪名会牵连杨家家族的发展。

杨虑年少成名,被称为“沔南冠冕”,可以与庞统这个“南州冠冕”交相辉映。杨虑始终没有出仕,无论是来自州郡还是朝廷公府的征辟都被他拒绝了,他以德行着称,也被人夸赞“德行杨君”。(历史上早逝。)

他的天资聪颖,能力可以提现在年纪轻轻就有门徒数百人,却在17岁夭折,可能是“年十七而夭”这记载有衍文,也可能是杨虑真的天资纵横。被刘备嘲讽只关心“求田问舍”的许汜,不仅是杨虑的同乡,还曾拜在杨虑门下求学。杨虑的选择也很符合名门望族的分工,有人研习经典,有人出将入相,有人经营产业。“年十七而夭,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襄阳耆旧记》

“我杨家可不能就毁在杨吉这个夯货的手里,我们要想方法去与左将军求情。”杨仪点头道。

“是的,我现在要想一下,现在直接去找左将军是不可能的。我都劝告过他,让他不要去趟那一趟浑水,他非要去。”杨虑也是气不打一出来,杨吉被抓捕的真是原因,他是知道。

“多说无益,你们现在想想如何能够把那个不孝子给救出来吧。”杨吉的父亲杨辉担忧道。

“三叔,我现在正在想办法,但这不是马上就想出来的,他们想要颠覆左将军的政权,现在被抓住了。要想轻松的把他给放出来,自然是不可能的。”杨虑摇摇头,你都要掀人家的桌子了,打算送走人家辛辛苦苦夺取的荆州,人家能够轻饶了你?

“威方,你在荆州素有名声,前方左将军就多次来征召你,你都没有允诺,要是你现在同意愿意出仕左将军,他肯定看在你的面子上,愿意会放过杨家一马的。”杨辉提了一个建议,杨虑在荆州可谓是青年翘楚,州府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同意。

“……,容我在想想吧。”杨虑摇头道,他实在是不打算出仕,他就是教学,闲散在民间。

“莫非你想让我杨家四世三公的荣光彻底消失不可?从此就一撅不振么?”杨辉步步紧逼,喝斥道。

他们虽然在荆州,但他们都一直以弘农杨氏自称。

四世三公,在这个时间,对一个世家来说可谓是至高荣誉的称号。

四世三公指的是,四代人里,每一代都有人位居三公之位。汉朝时期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司马(太尉),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地位崇高,身份显赫,是无数人一生努力奋斗的最终目标。三师”,分别是太傅、太师、太保,意思就是,只要你为国家为朝廷做出了巨大贡献,那就可以给皇帝当老师。虽说三师在地位上高于三公,但三公没有实权,并无法对百官下达命令。东汉末年袁绍自称四世三公。

东汉末年袁绍自称四世三公。这里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东汉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出身门第的时期。这时还并没形成后世的科举制,而是实行名为“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州郡官吏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本辖区内的人才。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期就异化成为世家大族互相推荐,于是朝廷的官职就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加之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与世族合作开创的东汉王朝,所以东汉就形成了一种世家政治格局。

所以袁绍从京城逃走的时候,无一兵一卒,但是依靠四世三公这个金字招牌很快就获得了不少势力的支持,谋臣武将纷纷来投,在诸侯讨董的时候依靠这个名头成功的得到了盟主的位置。

除了众所周知的袁家,弘农杨氏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世家,也可以说得是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是西汉时期的丞相杨敞,杨敞是当时霍光废立海昏侯刘贺的重要助手之一,另外杨敞之妻就是着名的司马迁的女儿。在杨敞之后,杨家一直在默默发展,虽然不是豪门,但杨氏家族一直在默默积蓄力量。在第五世的时候,弘农杨家终于诞生了一个振兴家族的不世天才:杨震,杨震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年轻时一心教书育人,知识广博到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到了五十岁时,杨震才开始步入仕途,然猛进,做到了当朝太尉的高官。

杨震广为流传的就是他的四知事件,因为工作需要,杨震到东莱任太守,在去东莱的路上,途径昌邑。他早先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正在昌邑当县令,听说自己的伯乐路经自己地盘便殷勤拜见。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权做路途费用。

这就有了史书记载的那段对话: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

结果杨震坚拒不受,王密羞愧离开,从此,杨震便有了“四知先生”的别称。

杨震死后,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杨震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着名的四世三公世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隋文帝杨坚,就自称是弘农杨氏来抬高家族地位。隋朝宰相、名将杨素,则是很明确的弘农杨氏。唐朝的弘农杨氏,出过11位宰相,可见其显赫地位。

“我明


状态提示:第146章 沔南冠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