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青春校园>神话传说>【四无色定】

[佛教专有名词]

禅定之一种。指四种无**之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乃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所得之定。故又称四空处定、四空定。

(1)空无边处定︰又名空处定。谓超越第四静虑,灭眼识相应之色想,耳等四识相应之有对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障定的一切想,唯思惟‘空无边之相’而安住之。

(2)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谓超越空无边处,更思惟‘识无边之相’而安住之。

(3)无所有处定︰又名少处定。谓超识无边处,破其识相,更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4)非想非非想处定︰又名非有想非无想定。谓超无所有处,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此‘非想非非想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又非无想,故不同于无想定。

又,此四定各有二种,一者在无**所生,称‘生无色’。盖无**亦如**,可为定地,定心现前,故得定名。二者非由生得,系由修习而得,称‘定无色’。盖身虽处欲界散地等下地,但心现无**之定心,故得无色果。此‘定无色’之体与**定同为善心一境性,而无**因无色蕴,故‘生无色’之体唯受、想、行、识四蕴。

关于修何等加行始可入此四无色定,《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释之云︰初修业者,先应思惟第四静虑为粗苦障,次应思惟空无边处为静妙离。此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则不能修空无边处定。待摄心不散乱,能令一趣,住念一缘,即思惟修习无边处定相。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励意不息,是名空无边处加行,亦名入空无边处定。既入,由多修习故,令心安住无退,是名已入空无边处定。乃至超一切种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渐舍空无边处。思惟空无边处为粗苦障,谓识无边处为静妙离,如前修习识无边处之加行,入识无边处定。乃至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思惟识无边处为粗苦障,谓无所有处为静妙离,亦如前修习无所有处之加行,入无所有处定。乃至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思惟无所有处为粗苦障,谓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亦如前修习非想非非想之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定。

依《俱舍论》卷二十八所说,前三定乃约其加行而立名。因其次第修加行时,思惟无边之空、无边之识及无所有,故立空、识、无所有等名。而第四定,乃约‘想’之当体而立名。盖此定无明胜之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

此四定虽总名为‘无色’,然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缘第四静虑之色相而厌离,故尚有色想,而余三定之近分定及根本定则全无色想。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摘录)

与此四禅定相并重,佛陀所推奖之另一方式即所谓四色定(a^nu^pa)是也。相传第三之无所有定,乃学自阿逻罗迦罗摩。第四之非非想定,则学自郁陀迦罗摩子。(中略)其初虽专为修定观方便所用,迨后与四禅相缔结,遂称之为四禅无色定。四无色定者,即︰(1)空无边处定(aka^ana)(2)识无边处定(viana)(3)无所有处定(akin~-can~n~a^yatana)(4)非想非非想定(nevaana)。

第一空无边定者,勘破一切物质观念,仅念无边之空间,心中隔绝外界差别相之修行。第二识无边定者,更以之接触于内界,而念识之无边,屏除识中所起差别相之观念法。第三无所有处定者,更进而超越空间与识,以至于无一切存在之观法,最后非想非非想定者。前之三定,虽在泯灭内外之差别相,以至于所谓真空。然尚有‘一切空’想,故须再进至于无想亦非无想而修炼之,即完全洞澈一切空观念之三昧法。比于四禅之富于观智,则专为倾向于止之一方者是矣。

上之四禅无色定,初以适应于各别方式。佛陀虽亦于种种场合,尝分之为二,谓此两者无关系,然其合为一系列,由四禅进而说四无色之处,亦殊不少。如《中阿含》卷四十二〈分别观法经〉,即其一例也。是时合此两者,通常特名之为八等至(iva)。盖佛陀之教理,迨及次第整理,爰有此两方式之结合耳。由是此四禅四无色,遂视为一切佛教禅定法之根本。如为世界观之欲界、**、无**等,实亦适应于此种禅的阶级所构成。三界者,虽曰轮回之境,然自修道之道程观之,要以解脱界为最高。顾所以认为有至此之过程,其根据亦在此也。


状态提示:【四无色定】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