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青春校园>神话传说>【东夷】

中国的东夷

(上古时期至战国末期)

一定要注意区分中国的东夷与韩国所谓的“东夷”的关系,前者同戎羌、苗蛮一样为中国的三大源头文化,而韩国某些学者的虚假的东夷说是在误导,是对历史的有意图的篡改,其目的即是将中国的源头文化与韩国牵上关系,从而构建一套虚拟的韩国文化体系...对这一点要看清楚。

而真正的东夷在战国末期已经完全消失,或者说已经彻底和其他两股文化完全融合成华夏文化,所以不能用秦朝及以后的史书来套指秦以前的东夷,因为两者根本不是同一事物,秦以后的东夷的概念被用来指非华夏的域外文明,与原初的含义早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也正是韩国某些学者进行故意混淆,并进而虚构的起点,所以应该从这里界分两个不同的概念,将秦以前的东夷与秦以后的东夷连个性质迥异的概念严格区分,从而韩国某些学者的意图自然不攻而破!

而以下介绍的就是中国学术界中的东夷研究,是作为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原初的东夷问题的研究,即中国古代的东夷:

东夷,是一个在中国学术上指代的名词,远古东方部落称为夷,而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因为周室相对于东方诸夷部落来自于西部,但是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词义性质从地理名词转变成对中国文化起源领域意义上的文化渊源性质的名词。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与华是同位语。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在汉时朝鲜,日本也被称为东夷。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都是东夷文明,他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西方戎羌系文明、南方苗蛮系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初始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作为东夷文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华夏的名字上:“华”来源于“东夷之人”(《孟子》)有虞氏舜帝姚重华,华原意为眼睛里的瞳孔,重华即为两个瞳孔的意思,而初始是指舜帝统率的一个叫重的东夷氏族里的人民。而华则指古代先圣的后代,有仁厚大德者的后代,东方的贵族。《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即虞朝)是帝舜建立的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可以看出,东方的部落文明大多比较温顺,民风比较淳朴和善良,人民自觉的遵守传统的礼仪习俗,崇尚自然有序,万物各得其所。可以说达到了老子所崇尚的小国寡民,安居乐业的这种很高的道德水准,所以又号称“君子之国”,“不死之国”。当然,东夷文明也诞生出许多史诗英雄,至今流传着许多美丽而悠久的神话传说,东夷先民同其他地区文明的先民一同开拓出了整个华夏文明的雏形。

从严格意义上说,东夷文明是古代中国早期黄河下游地区文明的主要代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发明了炼铜技术和弓箭等先进科技,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制造出了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他们崇拜太阳和东方,多以鸟、凤、龙、蛇为图腾,少数以蜘蛛等为图腾,部落众多,人丁十分兴旺,大致分为以太昊伏羲氏-女娲部落(风姓)和少昊金天氏部落,以及后期的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姜姓),蚩尤部落(姜姓),后羿部落,夸父部落,有虞氏部落(姚姓)等,还有一些嬴姓部落等。其中,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后期陆续西迁,进入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古代黄河南部,淮河北部的中原地区,开创了中原文明的时代,其后,来自关中的戎羌系文明占领并中断了中原地区的发展,将北方的文明中心带进黄河上游的关中,使关中地区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据《白虎通》和《新语》道基记载,伏羲氏定人道,创八卦,并且还发明了五十弦的瑟和陶?o等乐器,设官分职,制礼作乐,进入文明社会。蚩尤,姜姓,炎帝后裔,其部落有81个氏族组成。蚩尤时期,冶铜技术空前提高,制铜工具大量涌现。蚩尤用铜制作了大量的刀、戟、大弩等兵器,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据传说蚩尤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一举而兼国九,再举而并国十二


状态提示:【东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