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青春校园>神话传说>【月亮神】

【月亮神】

中国月亮神

月亮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jìn_guǒ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明代有一首《桂枝儿》云: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月神嫦娥

中国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据后人考证,女娲、女和、尚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嫦娥是怎样奔月的呢?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把它偷吃掉,并逃到月亮里去了,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后来,蜍音讹变为兔,于是蟾兔并存于月中,到了东汉时期,蟾蜍被逐出,月宫中只剩下了玉兔,魏晋以后就无人再提蟾蜍了。

《淮南子》对嫦娥的丑化,暗示了伴随母系王国沦陷后父系文明的建立,妇女的地位骤然下降,嫦娥奔月象征了被父权驱赶的女性们寂寞凄苦的情怀。而蟾蜍向玉兔形象的转变又表明,嫦娥的地位在后世重新得到了提升。这与后来中国文化崇尚阴柔的转向有关,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反复吟颂也为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嫦娥的故事在民间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说因为一个叫蓬蒙的人的觊觎,嫦娥才当机立断将不死药吞了下去。后羿悲痛欲绝,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就是中秋拜月的传说来历。

月亮妈妈

传说有一位老妈妈每天都爬上山去,坐在月亮里头,给游客卖水,于是大家都叫她“月亮妈妈”。当你去到阳朔,夜晚看着山头那个月亮,想着里头的月亮妈妈,会顿生一股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感,如闻童话一般。

“月亮”与“妈妈”联系起来,并给人以美的遐想,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礼记·祭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

【文人笔下的月神】

中国的月神文化以诗词意境为灵魂,以文人之笔传达对人们千年不变的感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蕴籍、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没有色彩的喧嚣,而富于心灵的深远。

月神的传说记录着母系社会的往古岁月的云烟,反映着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在诗的王国里,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人的ròu_tǐ与精神的诞生地,是母亲的外延。“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亮的升起激荡着遥远的原始回响,在漫漫长夜里唤起跨越时空的亲切慰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诗人如影随行的乡愁、旧梦重温的情思,往往寄托于明月的传递,“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肠愁,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它是游子们的美好人生享受,艺术地传达出国人心中一言难尽的心愿,荡漾着中华民族特殊的审美共鸣。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抱明月而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

古希腊神话中也有月神,她叫阿耳忒弥斯,亦是狩猎女神,技艺高超。而中国人眼里的月亮则是冰清玉洁的,嫦娥的形象是孤寂、幽怨、静谧而多情的。在月光下,人们感受到的是女性的温柔、娴静与妩媚,这正是中国式的“美”的境界,它能够为人提供一个休憩的精神家园,抚慰那些疲乏了的心灵,因而得到中国艺术家们的青睐。

传说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是希腊奥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她与人间的一个男子相爱,但为了避免其他神反对,她把这个男子藏在一个山洞里;为了满足自己永恒的爱,她又让这个


状态提示:【月亮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