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十二章 期待辉煌
这里的工作怎么办?中央有什么打算?”

“这要等中央电报通知,不过初步安排陈云同志来张掖主持工作。中央决心要把这里建设成为工业基地、后勤基地和人才基地。要在这里建成航空兵学校、装甲兵学校、炮兵学校、通讯兵学校、工程兵学校、军事工业研究院、机械技术学校等专业培训学校。

还准备把延安的许多进步人士、青年学生迁到张掖来,参加这里的建设,培养咱们自己的军政干部、工业技术干部、农业技术干部、学者艺术家。” 陈海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披露出来。

陈昌浩担忧的面容明显一松,欣喜地说:“在星星峡我和陈云同志相处过一段,虽然他是直接从苏联来到新疆帮助我们和苏联中亚军区联系的,可是我能感觉到他和海松是同一类人。不迷信苏联,反对教条主义,事事处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他对我们张掖的发展战略很赞赏,可惜他是**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交接安排完就回莫斯科了。”

“老陈参加完遵义会议不久就奉命离开部队,经成都、重庆、上海到了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我党的实际状况,通报遵义会议形成的决议。他是参加过五卅运动的老党员,长期在白区工作,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又是政治局常委,派他来张掖主持工作是对张掖的高度重视,对张掖的发展有好处。”李卓然介绍着他所了解的陈云。

陈昌浩点着头说:“这我们就放心了,在张掖栽倒,在张掖翻身,在张掖建设,这里浸满了西路军将士的鲜血,也让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找到了正确的发展之路。局面刚打开却要离开了,还真有些舍不得呀。”

徐向前豪爽的说:“我们**人除了崇高理想,从没想过为自己谋取什么私利。虽然我们和这里有感情,但华北前线更需要我们。张掖是经我们的手有了今天的局面,明天的华北同样会经我们的手走向繁荣,全中国更会因我们的奋斗而走向富强。我在前面开路,你在后面建设,每到一处,我们就把它变成第二个、第三个张掖,那才是咱们的本事。”

李卓然说:“部队虽然出征,但我们的机关、后勤、宣传、辎重、军工都还在这里,这里就是西路军的根基。半年的时间社会因我们而稳定、经济因我们而发展、男人因我们而戒除大烟、妇女因我们而放弃裹脚、孩子因我们而获得知识、老弱因我们而生活幸福,这里的人民永远会记着咱们西路军。”

陈海松对这个让他重生发迹的宝地也有些依依不舍,不过他更渴望带着新生的西路军将士为国家为民族建立新的功勋。

“几位老总说出了海松的心里话,离开张掖我们会面对更宽广的世界,展现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开创更大的基业。我建议我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做出阶段性的书面总结,归纳出经验和教训,这不仅有利于本人的进步,更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

曾传六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也在做这方面的思考,越思考越觉得当初激情有余稳重不足,干劲冲天方向不明,坚强刻苦思想贫乏。跟着错误路线摇旗呐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还不自知,确实值得总结。”

“我的建议不是要让大家自己骂自己、贬自己。是希望我们把自己的思想上、管理上、军事上的经验得失都记录下来、汇合起来,总结出真正有利于中国**的好方法。要知道包括延安在内许多同志还习惯于过去的做法想法,没有看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思想的更新和强大,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走一步,给全党带个好头。”

“我同意海松的意见,张掖的事实告诉我们,思想要解放,政策要符合当地实际,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嗯,值得总结的还真不少。”

“海松,你准备什么时候回部队?”徐总希望陈海松赶紧赶回部队做好出征准备。

“华北战场在日军准备充分前不会有大的变化,我们还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独立旅的训练不需要我过问,准备一直很充分,随时可以出征。我要利用这段时间到教导师、马家军骑兵师、临泽军工厂、高台炸药厂、酒泉训练营、酒泉钢铁厂、酒泉拖拉机厂、酒泉机械厂、张掖工业园等处考察一下,提些发展建议、做些安排。”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期待辉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