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七十六章 教育的奇迹
械加工、有的学化工制药、有的学建筑施工,哪一项都是中国迫切需要的。都会在改造中国社会面貌、增强国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我希望你们继承老一辈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把对祖国深深地爱化作对知识、对技能的追求上、对国家、对人民未来的思考上。树立成为强大中国建设者的信念,安心读书、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科优势边学习边工作边创造,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到工厂工地实习摸索,尽快成为张掖、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生力军,新设备、新机器的使用者,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制者,为抗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我能感觉的到你不仅仅是个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个有深邃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你的视野很开阔,考虑的问题都是有深远意义,我听说这所大学就是你提议创办的,大学的办学思想也是你制定的,我们对你非常感激也很钦佩。”

“您的夸奖让我诚惶诚恐,面对你们这些在白色恐怖下献身**的老前辈,我们除了景仰就是想你们学习,没有你们的第一步、李立三、瞿秋白他们的第二步,不可能有今天的第三步,即使你们有过失败的记忆,依然无法抹去你们奋斗的足迹,你们永远是我的前辈、老师。

河西大学是在一片荒滩上集中了张掖民众的全部财力物力在很短时间里建造起来的,的确是我提议建造的,原因前面说了。当时我们很忐忑,这样的投入值吗?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能办成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吗?

八月底我带着部队离开了张掖,那时,校园里仅仅有何先生带领的北平中国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几千名师生住在帐篷里,边学习边劳动。半年过去了,当我重新踏进这片校园,我的感觉是震撼、是欣慰、是豪情。”

“别说你了,就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也感到震撼,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如此短的时间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授数量、研究所数量、藏书量就全国第一,据我所知西安、长沙、重庆也迁去了许多平津、宁沪杭地区的大中专学校,至今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别说办学连生存都很成问题。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的耻辱。”

“我也听说了,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就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摆脱贫穷、打破愚昧、启发民智、壮大民生的力量源泉。轻视教育,就是轻视国家的未来。我们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总说实力悬殊,难以抵挡,可我们用心发展过实力吗?我们对教育提供过宽松的环境、足够的经费吗?解决过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吗?

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在资金、设备、仪器、后勤服务方面的全力以赴无不显示出张掖民主政府是有远见的、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政府。这也是在座各位的幸运。”

“我们很有同感,熊主席、林主任、宋副议长经常来学校询问我们的需要,挤出资金保证教职工的薪水和教学、办公所需,通过香港的办事处订购了大批器材、仪器、专业书籍。马家军工程部队也是不辞劳苦,在冬季来临之前让两万学生搬进了宿舍,政府甚至让出了干部宿舍,安置教授们,自己住在帐篷里,对此我们十分感动。”

“这是**的干部应该做的。让我欣慰的是有那么多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追求国家富强的知名学者教授、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不辞路途的遥远、不畏旅途的艰辛、不在意张掖的偏远,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这里,让荒凉的戈壁从此燃烧起科学的火焰、让沉睡千年的古老土地孕育出民主的生机。

教授专家组成的校务管理委员会奉行引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研究自然规律,创造人类文明的理念,结合实际开设了众多的学科专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规范了教学和生活秩序,科学地统筹使用师资、校舍、设备,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倡导教学的民主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引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社会需要、多实践理论知识、多创造有用的物质精神作品,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快了人才的培养速度。你们不是坐而论道的学者,是真正有思想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家。你们的存在、你们的引领注定会培养出中国顶级的学者、科学家、工程专家、各领域的杰出人物。”

“我们也是在你的办学思想启发下才这样做的,得益于张掖高度民主自由的环境,分局、政府从不干涉教授们的教学、教授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分局只在各院系每月做一次抗战形势报告会。当然教授们也都是爱国的进步人士,绝不会在课堂上发表卖国**的言论。”

“没有宽松的环境,就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学术水平就不会有提高,科学研究也不会有创新和突破。既然下决心办大学,就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来操作,就要坚持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张掖的做法今后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让我充满豪情的是中国**因为有了你们而获得了强大的人才和物质援助,大学源源不断输送出来的各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将带着民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分散到各个根据地、各大工厂企业,


状态提示:第七十六章 教育的奇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