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一百四十二章 谋划南洋

“妈呀!我们可没想这么远呀!”这些地名好些听都没听说过。司令员却要派兵去那里战斗,这对山里长大扫盲班毕业的张峰来说确实有些云遮雾绕的。

陈海松淡淡地笑笑,看着张峰认真地说:“这不需要你们想,有我想就够了。问题是所有的计划都需要你们去完成,你们的作战、生存、适应能力、文化水平、语言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些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计划能实现几成。现在看来,两成的把握都没有!”

那些怪怪名字的地方竟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张峰立刻专注起来,两成的把握对特种兵来说就是打脸,他立即表态:“司令员放心,我回去就开始按标准招人,先招一万最少也是高小程度的。我请老师在特战队办学校,用一年时间筛选淘汰,非把最后六千人练到初中以上的水平不可,全部掌握3门外语。保证完成首长交代的一切任务。”

“办法就是这样想出来的。张掖、包头有很多美国商人、教授、医生、工程师,通过史沫特莱与他们经常沟通,你们就能对美国、东南亚、印度、中东、欧洲的生活习俗有个基本了解,再请些历史、地理、宗教学者上课,听听军情局的资料介绍。一年后我去挑人。”

“真要去呀!”

“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军人的战场不能局限在国内,就像张鼓峰一样该出去就一定要打出去。张鼓峰准备的有些仓促,很多想法无法实现。下一步的布局要早早准备,你们的使命就是维护中华民族海内外的一切利益。控制影响国家利益的所有战略要地。

我已经请董老在大后方回国抗战的华侨中征召爱国青年设立战地服务培训学校,他们文化水平高、深受帝国主义和反动土著的欺压残害。对祖国感情深厚,渴望国家强大庇护海外游子。国民政府对他们视而不见,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要训练他们支持他们。

我准备给他们讲一次话然后把他们交给你,半年后,你要带着他们和不少于一千人的特战队员陆续前往遥远的东南亚,准备抵御日本的侵略,利用英美溃退出现的权力真空强势出现,镇压投靠帝国主义欺凌华侨的土著,建立政党发展以华人为主体的抗日力量,赢得民心和国际认可,夺取战后各国的统治权,适当时候回归祖国或成为屏障祖国安全永远的藩属!”

张峰听得热血沸腾,站起身来庄严地保证:“我虽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可我信任首长,你的决定一定都是能带给中国实际利益的,我坚决执行!”

“东南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渔业资源,更主要的是他的战略地位在未来国际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直接掐住了我们海上大动脉,一旦被敌对势力控制,我们就要仰人鼻息受制于人,那将是中国的悲剧,现在行动还不算晚,这也是中国最后控制那里的唯一机会。

我希望你多研究研究那里的历史地理,掌握那里的各方势力分布情况,结合日军进攻制定出扎根、发展、战斗、壮大、席卷的全面计划。清除欧美影响、土著势力,建立一个心向祖国的东南亚联盟。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总部会全力配合你的行动,人员物资全力保证。

那边水手船员渔民多,你们要秘密建立海军部队、海军陆战部队,为国内输送有经验的水兵。有时间可以和美国大使馆的副武官劳伦斯上校多交流交流,他是海军陆战队出身,参加过一次大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最好是要几本专业教材。”

“这下我明白了,就是开疆拓土建立外围屏障嘛,这活我爱干!我打完这一仗就开始搜集资料、筹划方案、训练部队、强化语言,争取半年后出动。”

“好,你也不用着急,心里有数、稳步推进。这个计划目前是绝密,除了特战队各国行动小组负责人以外其他的都不能透露。对华侨也先不要透露细节,就说带他们回去保卫家园。再利用他们的家庭人脉隐蔽你们的身份,逐步展开行动。

薛云龙带了多少架飞机过来?”

张峰见陈海松转移了话题,不敢再问南洋的事,回答道:“薛政委这次带来的是第四飞行团的54架飞机,高卫东空一团的36架飞机,总共90架,一半轰炸机一半战斗机。”

陈海松吃了一惊,东北的飞机数量他大致是了解的,延吉、牡丹江、双城子、海参崴抢了不少超过百架,机场上故意炸了一些,剩下些先进的大部分都送到绥远,留下的也就40多架。忙问:“怎么把家底全搬来了,东北根据地不需要空中掩护吗?”

“一场张鼓峰大战,苏联毁了600多架飞机,日本损失了300余架,只有咱们浑水摸鱼连偷带抢整回来86架,不算开回绥远的,东北军区现在有44架日本的16架苏联的先进战机,加上第四飞行团的54架,东北军区空军有一百多架了。一下扩编成三个个飞行团一个高炮团,主力集中到了濛江中心根据地,拉林只留下几架作为航校教练机使用。

中村孝太郎、北野宪造的座机就是高卫东亲自驾驶苏联飞机干的,在军情局电侦小队配合下他们十二架伊16事先埋伏在长津湖航线上空,从高空俯冲下来突然攻击,没有任何防备的两架运输机、六架九五双翼战斗机根本来不及摆脱和求援就被打得凌空开花。

叶总长和张司令觉得东北目前需要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夯实基础,不需要那么多飞机,放着也是浪费,留了十几架训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谋划南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