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二百九十二章 又压又抬
任务也算公平。等李延年重掌大权以后少有体恤、多有歧视让他和部下很不开心。

出击敌后是相当危险的行动,理应隐蔽、迅速、高度戒备,可李军长分析说敌后空虚连土八路都来去自由,何况是大股正规国军,命令部队夜间正常行军57师前面开路。

一路上的拖沓大意令国内混战中百炼成精、对危险相当敏感的施中诚很不安,提出加快速度、经常改变行军线路、与前方友军保持联系做出接应准备、扩大搜索范围等稳重意见被李延年认为是胆怯的表现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干脆把57师放在后边跟进。

57师也因此因祸得福,可就这样一万三千人的乙种师还是伤亡惨重,他本人也被炮火炸伤。敌人撤围后,惊慌失措的李延年命令一万多残兵返回后方令他彻底失望。连忙召集部下反其道而行向苏北共军防区撤退,顺利逃过鬼子骑兵的截杀,得到新六军接应妥善安置。

很快陈海松来电通报军委会命令,询问他的意见。对国军极度失望的施中诚与两个团长商议后决定脱离国军序列加入八路军部队,被任命为57军三师师长,自己麾下的三千多人和第9师千余人加上新六军支援的一个步兵团两个地方守备团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在八路军骨干带领下展开正规化训练,他也成了第一个率部参加八路军的中央军部队将领。

陈海松看众人面露惊诧议论纷纷,换了语气说:“我没有否定国军贡献的意思,只是提醒大家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要通过你们客观的报道敦促国民政府调整战略战术,加强后方军工建设和部队战斗力的整顿,再这样下去就是再死三百万人也无法取得抗战胜利。”

场面因话题的沉重而显得压抑,一个矮小的中年人问道:“陈长官。我是《四川日报》的记者,我听你反复提到后方军工建设和民众组织,你对现在大后方的建设运动怎么看?”

陈海松虽然对国民党主导的大后方建设并不看好,可他还是希望这个运动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让封建思想、小农经济思想泛滥的中国社会逐步开始重视现代工业的发展,反过来通过资产阶级、产业工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专制腐败的封建统治基础。

革命不仅仅是武力夺取政权那么简单,没有社会思想的充分解放、没有新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改朝换代还是换汤不换药,辛亥革命、北伐革命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会思想的封闭落后、科学民主的严重滞后。

他很是高兴地表态说:“我已经通过广播、报纸知道大后方建设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工作,这是很有远见的决定。也是中国人民从惨痛的失利中得出的血的教训,没有完整的现代工业的支撑,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军队,部队不可能仅凭勇气和忠诚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我们前方的将领最能感受到工业制造水平给军队带来的重要影响,我军牺牲那么大固然有战略上的失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装备火力上的差距。直接原因就是工业落后。

八路军之所以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就是在敌后缴获了大量日军先进装备。获得了与鬼子一较高低的实力,在局部地区我们可以集中超过日军的兵力火力消灭旅团一级的敌人。

所以尽快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现代工业、军事工业,装备前线部队是急迫的任务,政府的行动虽然有些晚,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个人对此表示赞赏。”

另一个《扫荡报》的上尉记者问道:“陈将军,八路军通过缴获获得了和敌人一较高下的实力,国军是不是可以通过购买外国先进装备提升部队战斗力呢?毕竟白手起家发展自己的工业见效太慢!”

陈海松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你说的的确是事实,发展工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效果最少也得在两三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而日本侵略者不可能等到我们发展起来再发动新的进攻,部队要坚持抗日的确还需要外国的援助,所以我还是要到苏联去争取得到更多的物资。

说实在的,让一个将军去向外国要求提供包括子弹在内的基本作战物资很丢脸。国与国之间的援助都是有目的的,他们希望我们拖住鬼子,可我们连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物资都生产不了我们还有什么尊严?怎么可能获得援助国的长期信任?

任何一个民族想要有尊严地生存,都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调整内部秩序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尤其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同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开创了农业时代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并成为这一时代最发达的代表,长期处在世界前列因而造成精神上的满足和自大、思想上固步自封、愚昧闭塞、政治上专制腐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散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当世界列强陆续走向蒸汽时代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时我们还沉醉在泱泱大国的虚幻中,极力抵制奇技淫巧,意识不到发展本国工业的重要性,缺乏通过工业提高国力的主动性。

至今四万万人的中国产业工人不到一千万,现代化工矿企业仅有数千个,年产钢铁不足十万吨,丰富的矿产资源得不到开发,大量影响国计民生的军用民用物资需要进口。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过去的辉煌不能保障今天的安宁,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二章 又压又抬--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