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三百零四章 拜访林森
这些革命一辈子的老人们继续背井离乡、晚年凄惶。

他诚恳地宽慰道:“主席何苦自责,您老不谋私利人品高尚、不慕名利万众景仰,屡受磨折矢志不渝,为国奔走操劳一生,不顾年迈体弱依然泛舟四海交联友邦、克己奉公苦撑危局,德显能彰惠及天下,堪称国人之骄傲、我辈之楷模。

国家的不幸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党一团体的错误,实在是辛亥以来中国民主革命不彻底、封建制度未摧毁、社会未发展、经济未振兴、军队未进步、政党思想未统一之故也,日本的侵略及**的失利也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总爆发的集中体现。

国家遭受了磨难,逼迫着民族开始了觉醒。国共合作就是转变的开端,我们两党军队在前方并肩作战已经初步阻止了侵略者前进的步伐,国民政府也开始有组织的整顿后方、编练军队、发展工业,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理性的、正确的轨道。

这样的形势来之不易。是我们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内部要团结、自身要强大、民生要发展、战略要主动。中国的生存、发展的主动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加上两党高层的推动、政策的调整,动员起民众的力量,中国的强盛将指日可待,您老的毕生追求必将成为现实。海松请您老珍重贵体,不出十年,不,不出五年,我要带领中国新式陆军把小鬼子赶下大海、光复河山!”

病病歪歪、情绪沮丧的老主席越听越兴奋。末了一拍茶几,慨然起身赞叹道:“许久没人说出这么慷慨激昂的话语了,就是介石、精卫也只是空谈志气难掩颓丧之情,唯有你说的有章法有谋略,老夫倒要好好活着,看那倭寇的可耻下场!

你不该去当大使,你应该留在前线,我虽不问政事,却也关心战局,**软弱涣散号令不一。开战以来败绩连连,好在有你们八路军从旁相助让鬼子损兵折将。民间对你们八路军极为推崇,我是冲着你抗日英雄的名头接见你的,你给我说说前方战事。”

陈海松看老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再反对国共合作很高兴。谦逊地说:“经过一年半的较量,**经受了磨练。改变了呆板的战术、提高了作战技能、加强了步炮、陆空之间的配合,学会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进攻、防御之策,表现越来越好。

九江、信阳、洛阳几场作战我军伤亡数与歼敌数降到三比一以下,过去总要到五比一以上,弹药消耗数也降低很多,几场战役下来消灭鬼子十二三万,弹药消耗不足原来淞沪、太原、南京、徐州的七成,可见部队战斗力有所提高。

这样再打个两三年,部队会越来越灵活机动,后方军事工业开始发挥作用,新型装备、自制弹药会让部队火力越来越强,那时我们就可以发起局部反攻。”

“你真的这么自信!我见介石、精卫总是愁眉不展,一个要说动苏联、英美出兵,一个提议展开和谈,你怎么会这么自信?不会是拿好话逗我老头子吧!”

王宠惠忙插话说:“海松虽然年轻从来不乱讲话,我听周先生说,当初陈海松建议在平型关全歼第五师团,八路军高层意见很不统一,幸亏延安毛先生力排众议放手让海松施为结果牺牲不到一万毙敌两万活捉板垣,创造了首个大捷,振奋全国。

九江危如累卵,海松却要全歼11军三个师团两个旅团一个舰队一个飞行团,简直成了笑谈,好在蒋公豪迈说既然守也是败攻也可能败,不如攻一场泄泄火气。结果只用了10天就把11军团团包围,一个月让八万日军灰飞烟灭,成就了中**队的威名。

他拿下北平活捉了寺内寿一,挺进东北干掉了石原莞尔,炸了马公岛,逼死了21军司令官古庄干郎,力主在关中用兵活捉莲沼蕃。您说这样战绩是偶然的吗?没有宽阔的视野、精密的计算、老道的用兵能做到吗?连杨杰、白崇禧都自叹不如,岂会骗你?”

陈海松忙说:“说到军事理论造诣我比起那些老将军差远了,只是善于把集团敌人分散开来、战前消耗掉他的火力优势、捕捉鬼子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而已,属于毫无章法的游击战、运动战,鬼子不适应、**也不太习惯。”

林森很不解地问:“要说**的高级将领们也都不俗,全是保定陆军学校、云南讲武学堂、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师旅两级也多是黄埔毕业的,他们怎么就做不到呢?”

“海松通过实际指挥感到,中**队战术落后,体质、单兵技能相差悬殊,在鬼子的优势火力面前普遍缺乏自信,不敢组织迂回穿插和后方袭扰,只好单纯靠人数的优势组织阵地防御,然而防御中阵前阻碍不足、纵深不够、工事简陋,导致失利。

更主要的是**系统混乱、编制庞杂、军队私有、互不统属,将领们靠军队起家、靠军队立身,临阵多有私心、力求自保、作战敷衍,像王铭章、饶国华这样的拼命将军太少了,谁也不肯拼光自己的家底,往往缺乏韧性,甚至于临阵脱逃。

再一个也是政府赏罚不公、歧视杂牌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陈明仁指挥预备二师当初在九江打得很英勇,伤亡过半不但没有受到褒奖补充,反而因为是黔军杂牌被撤销编制,试想这样的结局下谁还敢去拼命,谁还敢受领有一定危险的任务。

所以,海松以为,**目前正在转型期,如果利用好这一段平稳期加大整编力度,严格训练单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四章 拜访林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