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汉末皇戚>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王允惦记上了
前走的太近。

见此,孔融也是明白人,礼貌回了一声,也并未多言,不过双方眼神却是都确认过,皆知对方意思。在与三人打了招呼后,孔融便向王允介绍三人,随后三人互相见礼,也就算是彻底认识了。

“见过王使君……”伏泉打着招呼,细细打量着面前这位后世褒贬不一,那位设计除去董卓,可又将蔡邕杀死的东汉名臣。

其实,王允名气真的很大,伏泉虽未见过,但也听过他的名声,不说党人“八顾”之一的郭林宗像何伯求批注荀那样,批注王允为“王佐才”,就是王允出仕州郡时,所干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名,远近传播。

王允看着四旬有余,这个年纪,其实放在中枢,早应该担任要职,为晋升三公做准备了,但是王允却不同。他其实大半辈子都在州郡任职,直到去年才被司徒袁隗召辟入京为侍御史,这样说来,其实王允也算是算是袁家故吏。

而王允在边地州郡,任职多年,所积累的偌大官声,名气也十分大,其中为官时所做两件事,最为出名。

其一位王允十九岁那年时,他就被郡中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后,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

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他背后的有朝廷当权宦官撑腰,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也就在此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本不顾赵津的后台,便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

只是,宦官终究是皇帝的“家人”,是皇帝最亲近的人,而且赵津是否真如王允所言有罪,也未有认定,王允这般不奏而斩,自然触怒当时为政的桓帝。而赵津兄弟又和宦官走得近,便因此告发桓帝,桓帝听闻,随之震怒,当即便将王允的上司太守刘质,召入京中问罪,最终刘质下狱而死,可是这件事的主要行动者王允,却未出事。

伏泉想来,大概这其中有王允背后太远王氏的为其保命的原因吧,之后,王允为护声名,主动为刘质送葬去平原,并且为其守孝三年,这才出仕。此举,不仅为他之前害了故主太守刘质的冒失举动取得社会原谅,同时也跟他的忠孝名声,赢得了更大的名声。

其而,则为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事情。大汉那时,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地方上,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而这路佛,便是那买官的一人之一。

路佛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仗着家里有钱,便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而王球对此见怪不怪,一点也不在乎路佛的学识瘟疫,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

王允本就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之后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王球为此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

当时,并州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邓盛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官署,征辟王允做此时府中的别驾从事。王球畏惧刺史权势,最终放了王允,王允因此得救,并且知名州郡,而路佛却因此事在州郡之中,名声被人唾弃。

因为这两件事,使得王允的名声在州郡之间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京师雒阳,伏泉也因此听闻其名,并且,他也因名声,最终受益,被三公征辟,直到今天。在太平道举事,黄巾蛾贼祸乱天下后,于乱事爆发时,朝廷因他出身边地,有武略,特选拜为豫州刺史,即刻赴豫州平定乱事。

也正是因为王允出近时候早,以及他被三公征辟时间也短,恰好和伏泉、皇甫嵩、朱这在太平道举事前,都是外将的三人没有认识的机会。

不过,虽然如此,就伏泉所知,王允靠着朝廷的一纸任命,带着麾下属吏,靠着豫州境内的所抽调征募的数千兵卒,在豫州以北的梁国等地平叛颇有成效,甚至大破了梁国等地的一部太平道黄巾蛾贼的别部渠帅,可见这王允还是有几分军略的。

当然,在伏泉眼里,无论这王允有才学,还是有军略,真正让伏泉在意的是王允的心机计略。毕竟,虽然没有老罗所谓的连环计那么出色,也没有所谓的貂蝉美人计,可王允却是实实在在的靠着计策,把杀董卓,这件大部分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干了,这可就由不得伏泉不在乎,要是被这外表看着人畜无害的家伙惦记上,还不知道要中什么套?

只是,若是伏泉知道,他已经被王允惦记上了,也不知他会有什么表情?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而津兄弟谄事宦官,因缘谮诉,桓帝震怒,征太守刘质,遂下狱死。允送丧还平原,终毕三年,然后归家。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少无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补吏,允犯颜固争,球怒,收允欲杀之。剌史邓盛闻而驰传辟为别驾从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废弃。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中平元年,黄巾贼起,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王允惦记上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