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影侯>第0574章不忠不孝不仁义
穿插战队,甚至是将整个战阵穿透,确确实实成为了那场战役,不可或缺的转折点。  所以燕王说其他的不后悔,只后悔没有早点打入京师,到是让他觉得是一句实话或者说这才是燕王心中真正所想。  “那个位置,不是人人可以做的,如今大明正统在于朱家,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太祖高皇帝驾崩以前选择兴宗康皇帝的嫡子,当今圣上朱允文,也就是当时的太孙,继承了大统。  也就是说大位已定,君臣名分已定,陛下为君,王爷为臣,王爷应当执臣子之礼,行臣子之事,怎可骤起野心,妄图篡夺大明江山。  陛下为天子,是太祖高皇帝钦定,为大明正统,臣忠于大明王朝,更忠心于当今陛下。王爷,虽然在边境为朝廷守护边境数十年,但是如今起兵造反,陷国家与不义,陷黎民于水火,如此不忠不仁不义,就算是后世史书上,王爷所做的,也会成为后人谴责的事实。”  方孝孺据理力争,并没有因为燕王朱棣是四王爷,而改变他的看法。  这也跟历史中的一样,方孝孺在那一刻呈现了他应有的骨气,虽然牵扯到了不少的人,但是至少把他的忠义表决出来了。  “孤王是不是骤起野心,是不是甘于叛乱,这些东西,难道还要孤王说吗?具体的缘由你不知道吗?湘王是怎么死的?难道还要孤王再给你讲一遍?那也是孤王的弟弟,是大明的王爷,也是你口中的陛下,我的子侄,也是他的叔叔。最后死了,被你们逼死了。  你们难道不是凶手之一?  我那侄儿可真的放心。  他既然做不好这个皇帝,那个孤王来坐又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不要把这些大道理大帽子都挂在孤王身上。  要是站在孤王的角度上,孤王怎么做都是对的,所以不要在这里乱讲这些,现在的都没有用了。”  燕王朱棣有一些生气,要是搁在以前,有人骂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话,他早就将那人杀了,但是如今他知道,胜者王侯败者寇,他现在已经失败了,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处,所以他忍了下来。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要背上这些大帽子。  也许方孝孺之前没有这样想过,但是刚刚燕王朱棣一直拿着方中愈说事,可能刺激到了他,所以燕王朱棣,现在也有些后悔刚刚说那一番话,不过没关系,时间总会证明一切的,他相信方中愈不管要做什么都会做的,他都还年轻,但是这些事情可不会等着他,所以看他如此急迫的样子,一定会做更多的事情的。  也许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敌人。  这句话从来都没有说错,也许除了那些眼光远见的人。  也就是燕王朱棣看透了方中愈吧或者说他猜测了方中愈可能要做一件大事,但是他有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才来问一问方孝孺。  不过似乎他想的大事与方孝孺想的大事并不一样,方孝孺是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是位大明朝廷处理的,一定是为了当今圣上皇帝朱允文。  “王爷,不管怎么说,也许你以前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也许朝廷做的不对,但是如今您起兵造反已成事实,被朝廷击败,也是事实,平叛战争打了这么久也累了。百姓也发了,或者说在这场战争中受苦受难的仍然是百姓,所以如今陛下大修仁政,与百姓休养生息。不管是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说明陛下有心做一番大事。我的儿子方中愈,在中间起了什么作用,我自然知晓,虽然没有王爷您看的透彻,但是臣还是要说。臣的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天下,这一点我方氏一族,愿意性命担保。臣的家族忠义无双。”  方孝孺也许没有上过战场,他只是个文官,他没有见过太多的生死,但是他明白那些道理。  方中愈做的那些事情,到底牵扯了多少人的利益,他是知晓的。  但是他依然支持自己的儿子去做,有些事情死个把人对于他们来说很正常。  如今朝廷走到这一步了,就不能回头了。  “你要是能这样看,也还不错。孤王也不想与你论长短。刚刚第一个问题,孤王已经回答了,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接着问吧。”  燕王妃徐氏在一旁,一直都没有说话。  是的,她静静地看着自家王爷与方孝孺两人在那里争论。  也许是因为他曾经身为徐家大女,所以方孝孺和燕王朱棣的谈话,并没有回避她。  燕王妃徐氏在燕地还是挺受爱戴的,就算是这一次,他们投降之后也没有人敢说燕王妃的不是。  “王爷,刚刚您说的话我会一五一十的禀报陛下。现在臣想问你另一个问题。兴宗康皇帝之死与您到底有没有关系?”  方孝孺问完了,这句话之后心里也黯然了。  自古无情帝王家。  那个位置让多少的手足相残,多少背后的人受到牵连?  以前他没有体会到这些,但是建文皇帝让他进宫,谈了一番话,自己的儿子又给了他那些东西,让他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考虑。  建文皇帝朱允文也许之前并没有想到过这些,也许没有想把这件事情说清楚。  毕竟对于他来说,这都是痛。  不管燕王朱棣参与的力度有多大,不管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都有让他们不高兴的地方。  方孝孺这话一说之后,燕王朱棣的脸色立马就变了,额头青筋暴起,左手使劲的抓了抓椅子,捏住了椅子的头。  他的情绪变化让方孝孺有一些害怕。  也许这恰恰印证了那些证据,真的是真的。  那件事情燕王朱棣脱不了干系。  “孤王可

状态提示:第0574章不忠不孝不仁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